近日有消息称,北京、上海与广州已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深圳的碳交易市场也即将在6月18日正式启动,作为“排碳大户”的635家工业企业和350栋大型公共建筑物将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电力、煤炭、化工等这类高能耗行业的企业成了碳排放的管控对象,消费品生产领域又如何?
在全球蔓延的“碳标签”正逐步抬高国际贸易的门槛,消费品行业节能减排的压力在加大。
捕捉牛仔裤的碳足迹
逛一逛英国的商场Tesco,人们发现一些商品上有一个脚印图案的标签,上面清楚地写着“CO2××g”等字样。这就是碳标签。
世界上首个碳标签诞生于英国。记者从相关资料中获悉,英国于2007年3月推出全球第一批加贴碳标签的产品。英国Carbon Trust公司建立了碳标签体系,通过标注产品的“碳足迹”,赋予消费者知情权,通过消费者购买碳足迹低的商品,促进企业不断进行低碳技术革新和改造,减少生产和产品带给环境的影响。
这个“碳足迹”标示的是商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生产、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直接与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痕迹,通过第三方认证,将这个碳排放量在碳标签中表述出来。
一条牛仔裤从原料采购到制成品到最终丢弃,整个生命周期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32千克!这是牛仔裤的碳足迹。碳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法国也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环保法案”,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被要求披露产品的环境信息,这其中包括要标示其整个生命周期及其包装的碳含量。
日本自2011年4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摆放在商店的农产品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显示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也要求供应商在其产品上标注碳足迹、水使用量和空气污染指数,使消费者对其减排努力一目了然。
尽管沃尔玛的这一制度最终没有在中国推行,尽管国外的碳标签制度本身不构成对进口产品的强制性技术要求,但其结果却是不言而喻的:成熟的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碳足迹较小的产品。英国的一项调查就表明,有71%的消费者打算购买那些低碳产品和服务。这种局面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了巨大的减排压力。
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要想拿到跨国公司的订单,必须降低碳排放。如果能够向国际采购商提供碳足迹数据,胜算几率将增大。
这三个月花得值不值?
普瑞电缆公司有产品出口到欧洲和新加坡,所以较早地知道了碳足迹的概念。 “从环保自律的角度出发,开展碳足迹认证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利于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普瑞电缆总经理说。
为了降低碳排放,不少出口企业将低碳指标全部量化,并在每条生产线、每件原材料、每个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中取得数据,制定减排方法去实施、完善。这个过程也能帮助供应商提高能效和减少能源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
制造液晶面板的友达光电曾经对每项产品进行了从“出生”到“死亡”的碳足迹追查,尽管这个过程有点“折腾”,却有惊人发现:一台32寸LCD电视的总碳排量当中,上游供应商生产原材料耗去28%,友达光电制造面板耗去12%,物流配送阶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从它进入消费者使用一直延续到被废弃阶段的碳排量却占到了整体的60%。如果友达光电不了解这个事实,那么它在减碳方面的作为可能要永远挣扎在那小小的12%里头了。据此,友达光电从研发的阶段入手,依据碳足迹盘查的结果分析出使用时耗能最大的几个主要方面一一作了改进,使自己2012年的碳足迹总量比2009年总量减少了30%,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
碳足迹认证怎么做?著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的专家透露:对于一些希望获得“碳足迹”标签的企业来说,可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产品的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进行全面测试或者核算,算上前期准备和后期的核算,这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如果短时间内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企业可以先把内部数据搞清楚,如一年内的用油量、用电量等等,“这样,当你的供应商要求你提供碳排放的相关数据,你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专家说。
对企业来说,引入碳足迹标签,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一定的生产成本,但正如实施了碳足迹认证的一家灯饰公司老总吴育林所言:“从长远来看,回收成本降低,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会起到良好作用,反过来也会带动销售及利润。 ”有专家预言,未来碳足迹标签极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壁垒的又一大利器。目前国际上已有发达国家在酝酿碳关税,碳标签很可能是碳关税的前奏,因此,中国企业如果行动及时,早早拿到这张“绿色通行证”,将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希望获得国际采购商订单的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可以委托进行碳足迹认证的机构不少。如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公司UL、英国标准协会BSI、德国莱茵TUV集团、Intertek天祥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认证机构均提供产品碳足迹的认证和评价服务。
这些机构依据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采用最多的是英国标准协会BSI于2008年10月发布的PAS2050标准。目前,国际标准组织也正积极制定产品碳足迹标准ISO14067,其内容架构以PAS2050为主要参考依据。 2012年10月4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官网上公布了ISO14067的国际标准草案版第2版,并宣布ISO14067正式出版的时间预计是2014年4月15日,届时,不同的评价方法有望统一成一个碳足迹计算准则。
给低碳产品贴上标志
目前,中国也在运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手段建立自己的碳标签制度,引导中国消费者实现低碳消费。今年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我国要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统一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可以在获证产品或者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印刷、模压低碳产品认证标志。
据易碳家了解,国内低碳产品认证并未考虑采用“全生命周期”模式。不少专家认为,国内企业没有建立从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的一整套碳排放数据库,从生产厂到分销商的运输过程也难以监测移动排放源的碳排放,因此实施“碳足迹”并不现实。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重点关注的是原材料采集阶段、产品生产制造和使用阶段。
在该办法颁布前,由于没有权威第三方机构颁布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低碳标准,“低碳”反被一些企业作为促销的幌子滥用,最终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是否低碳缺乏判断。所以,国家权威的认证标准和制度对中国低碳企业和产品发展至关重要。
据了解,目前,与环境相关的产品认证还有节能产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那么,低碳产品认证与它们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专家介绍,这些认证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节能产品侧重于节约用能成本如电价、水价等,环保产品侧重于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如甲醛等,而低碳产品则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
“如果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真正确立,那么对很多产业的产业链上下游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就会对其上下游的企业提出相应要求,这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是巨大的。”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说。